三、 我們應該從《功夫熊貓》中學會什么?
《功夫熊貓》滿載著中國元素和中國文化走遍了世界,也正是影片蘊含的濃濃的、意蘊深刻的中國味兒讓其能夠迅速走紅,而從另一角度說它也充當了傳播中國元素及文化的使者的角色。由上文分析可知,影片中展現的中國元素無一不是我們司空見慣的,表達的中國文化更是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但為什么這些本屬于我們的東西被貼上了好萊塢的標簽,并由他們成功地傳向了世界,還因此贏得了滿堂喝彩?為何中國早就打出了要將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展現給世界的大旗,最終卻讓美國人捷足先登,將其利用,并賺得了大把鈔票?《功夫熊貓》成功了,而我們,應該從中學會什么呢?
觀看《功夫熊貓》時,相信許多觀眾都有這種錯覺——影片好象是由中國人拍攝的。因為電影中的中國元素展現和中國文化闡釋讓人感覺是那樣的自然而然,難見模仿、借用的痕跡,不能不稱其為高水平?梢,看似與中國無絲毫瓜葛的美國制片組也應該是下了一番“真功夫”的。據了解,《功夫熊貓》導演本人是個中國迷,研究中國文化長達數十年,而這部影片的制作也花了長達5年之久,在這5年期間,他們曾親自來中國生活,親自到麗江、桂林等地區居住采景,并觀看了大量中國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武俠片等等,足見他們臺下的“十年功”。這些準備和努力反映的是什么呢?——好萊塢電影人制作電影的嚴謹態度和科學方法(實地考察而非閉門造車式)。比起他們,中國的一些導演拍攝和制作電影似乎“速成”得多,據我了解,我國的大片制作一般至多兩年,也本著宣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拿來現成的名著或曾經較為有影響力的劇本,諸如《雷雨》之類,將原來的主題思想照搬照用,無需進行思想的創新和文化方面的準備工作,只是讓事件換個朝代發生,再換批演員,一部國產“大片”由此誕生。與好萊塢制作大片所花費的功夫相比,這些“大片”似乎草率了些,有句話說得好“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因此我認為好萊塢導演制作大片的嚴謹態度,是我們首先要學習的。
另外,好萊塢電影的素材是來源于各國文化的,如電影《木乃伊》是來自埃及文化,迪斯尼出品的《小美人魚》、《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改編自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尋找理查》《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則是改編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些影片都大獲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對這些國家以及中國文化內涵的處理上。以《功夫熊貓》為例,影片表層展現的是中國功夫和異域風情,其內核里包含著“勇氣與責任”的勵志主題,熊貓阿寶的成長,可以見于任何一個國家的青年身上,這種情感和追求具有普世價值,有了這個思想基礎,電影能夠引起不同國度、文化、年齡的人們心靈共鳴便不足為奇?梢哉f,影片中所表達的中國文化幾乎都被這樣處理得“與世界接軌”,而這樣具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文化我們還沒有讓世界知道,而美國人卻將其一部分發掘出來了。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京劇院院長吳江曾對此問題發表過看法,他說:“盡管我們擁有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卻難以有效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產業化,使之成為走向世界的文化商品。”“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期待和看法,我們了解多少?只要把我們與國外的契合點挖掘出來,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大有可為的。”這正是問題所在,其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的電影也不是沒有借用過傳統文化,且事實是大多都在翻拍、都在借鑒,甚至我們還曾借用過西方的劇本,拍出了一部“中國版的《哈姆雷特》”。然而,這些電影在我們看來似乎只是將原著原有的思想簡單地復制粘貼,重復勞動,讓觀眾感覺只是看了個熱鬧,而無從回味,因為對于影片的一些情節及其表現出來的思想,觀眾大多已爛熟于心,導演們并未從那些精髓思想中挖掘出新的,能夠與現實、與世界緊密聯系的主題。那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留傳至今,其本身必然也在發展著,因此,正像《功夫熊貓》里所闡釋的那樣,我們需要做的是關注其對“今天的價值”。
《功夫熊貓》在國內上映后,引發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它代表著美國的文化侵略,威脅了我國的文化安全。但我認為,好萊塢成功地將代表中國形象的符號傳播給了世界,這個結果是無可非議的。因此,批判也好,抵制也罷,歸于平靜后,我們最應該做的還是反思反思再反思,學習學習再學習吧!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