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知名設計師在華·美術館就日本設計與中國設計的發展展開研討交流。圖片由華·美術館提供
“中島英樹”展覽現場,眾多年輕的深圳設計師在觀摩學習。圖片由華·美術館提供
從形式上看,于8月22日在華·美術館開幕的“收藏———中島英樹”展覽通過全面、立體回顧和展示日本平面設計大師中島英樹創作的海報設計、書籍、C D封套設計、產品設計等359件作品,實現了一次對中島英樹創作歷程系統而成功的梳理。但從深圳設計師們的內心情懷出發,“中島英樹”的作品展覽,更像是一個參考座標,適合對自身設計理念和當下設計環境進行一次深入檢視和對照。在他們看來,以中島英樹為代表的日本設計師群體那種追求細節到極致的態度、傳統文化元素與西方設計融合的表現理念都值得借鑒,而深圳設計審美水平的提升、業內標準的建立也在此次展覽的折射中體現出迫切性。
一學:對細節苛求到極致
在日本當代的設計師群中,中島英樹并不具備廣泛的代表性,他的設計表現形式相當西化,不能定義為一個具備很強烈日本風格的設計師。但他與日本的設計師們都存在一個共同特點,即對設計細節的研磨和追求達到極致的境界。例如書籍裝訂上刻意不規則的縫線;只有在多年后海報上的油墨褪色后才會顯現出來的隱藏的語句;海報上的一塊污跡在放大鏡下觀察時才發現是暗藏的字跡;只有將紙張對著陽光照射時才能發現的一段隱藏的信息……
“這種對作品細節的嚴謹苛求態度,中國設計師沒一個能做到。”深圳設計師韓湛寧將日本設計師對細節的苛求分為兩個層面來解讀,一是設計思維表現得很嚴謹,反復研究材料技術的設計表現效果;二是呈現出來的視覺樣本很細,細節處往往隱藏著設計師的別樣用心。
對此深圳設計師曾軍表示認同,在他看來,日本設計師對細節的苛求甚至達到了潔癖的程度,“日本人在設計細節上做得比較極端,沒人愿意看到細節的破綻。這種追求細節完美苛刻的態度值得國內設計師借鑒。”不過他覺得,日本與中國還是存在文化內涵和心態上的差異,日本民族對細節一向苛刻敏感,中國更貼近大而化之的文化取向,不能說孰優孰劣。
“日本設計師對細節的追求并不等于瑣碎,而是表達自己的微觀手段,經常營造出讓人驚訝的效果。”深圳設計師韓家英表示,追求細節與否最終取決于設計師的關注角度。
二學:內化文化元素,不簡單堆疊符號
盡管中島英樹設計作品的表現形式非常西化,但深圳的設計師們承認,中島英樹具備深厚的日本文化底蘊,西化的外表下掩飾不住骨子里的東方氣質。而善于將日本文化元素內化為設計作品特質正是日本設計師的強項。“從作品中就可以感受到,連中島英樹這么西方化的設計師,骨子里所灌輸的依然是東方美學。”讓韓湛寧感慨之處在于,中島英樹將西方設計表現形式與內在日式文化的巧妙結合。
“即便是中島英樹外的其他日本設計師,在往作品中灌注日式文化氣質時,也不會僅僅是生硬地搬弄幾個簡單的文化符號。”韓湛寧承認,中國設計師在作品中引入本民族文化元素時,往往局限于文化符號的運用,而且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個,雷同性太強,“靳埭強把水墨融入設計,結果大家一窩蜂地都去學。”
“日本對自己的文化非常尊重,對其他文化的學習又特別認真,不僅是設計師,整個學術界都在做研究,文化研究系統、體系比國內做得更到位。這也使得日本設計師在資訊、知識的接觸面更廣泛,更容易實現文化間的對接,并內化在作品里。”曾軍表示,文化特質的呈現遠不是幾個符號所能表達,它屬于隱形層面,與知識積累、理解深度相關,日本設計師們善于吸收和消化文化元素,也更善于提煉和轉化。
“說到底還是一個轉化對接的問題。日本從明治維新后與西方融合的欲望特別強烈,日本文化的表達與西方設計思維的對接上已經很成熟,積累得很深厚。”韓家英認為日本設計已經成功地將西方的設計轉化成自己的設計語言。
深圳設計師王粵飛認為:從商業環境上看,中國擁有和日本設計起步時類似的條件。深圳設計師有足夠空間施展創意與本土品牌一起成長并向外擴張。“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對日本設計產生了特別大的影響,當時日本經濟整體也正處于發展、轉型的階段,這都觸發了日本設計力量的崛起。”韓湛寧也認同中國當前環境與日本設計起步時較為相似,“我們需要學習人家在成長過程中吸收了什么,拋棄了什么。不要那么急功近利,而是靜下心來研究我們的文化怎么辦?我們的思想是什么?避免在大躍進式的物質年代里迷失。”
三學:建立設計標準,提升審美需求
談到深圳設計的發展,就不可避免地觸及當下設計所面臨的環境。“在日本,市場對設計的購買意識很強,對設計的尊重度很高,這都值得我們學習。”王粵飛表示,社會對設計師的依賴,看中的就是設計師的先鋒意識和審美高度,可具備先鋒意識和審美高度的設計師和作品出現了以后,誰來買單?“應該是政府,尤其是申請了設計之都以后,政府更應該率先購買優質的設計創意。大眾審美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由擁有優秀設計理念的公共建筑、景觀、大型活動、本土知名品牌來構建,它們比任何課堂教育都有效,它們告訴大眾,什么是好的設計。”
“專業教育還需要提升。日本設計師的技能學習特別快,也很全面嫻熟,不像國內的設計師包括我在內,一個新的技術,運用起來很吃力。”不過韓家英認為,深圳設計發展的關鍵問題還在于標準的建立。“設計市場比較混亂,缺乏一個中立的有效的標準。沒有標準,客戶和市場往往分不出作品的好壞,魚目混珠的情況經常出現。一個優秀的設計師辛辛苦苦設計出來的作品,一個很差的設計師隨便做出來的作品,市場和客戶根本分辨不出優劣,總覺得也沒多大區別,差不多就行了,別花那么多錢,甚至有人更喜歡很差的設計師的作品。這就導致差的設計師往往比優秀設計師生存得還好。”在韓家英看來,公眾設計審美的提升總是需要一個過程,“但優秀的設計師們應該堅持對自己的高要求,堅持自身的立場和態度。”
藝文記者王相明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