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杭州公交縱火案再度觸痛全社會的神經,我們又重溫了公交起火和逃生的慘烈。目前,警方初步鎖定放火嫌疑人系公交車內被燒成重傷的一名男子。據杭州警方消息,事故共造成32人傷,無人員死亡。
暫時沒死人是幸運的,卻是僥幸的。因為若不是事發鬧市區,周圍群眾及時砸窗救人,后果可以想見。這已是今年第三起公交縱火案,2月的貴陽,6死35傷;5月的宜賓,1死77傷。這樣的事件,對每一個坐公交的人,都是一次心靈沖擊,為什么我們的公交逃生能力這么羸弱。
目前杭州已在地鐵加強巡邏,公交地毯式抽查逃生錘等設施情況,同時加強司機安全防范教育。與之相對應的是,其他地方估計也要重視一下公交安全,看看逃生錘等等。然而,這種臨時性的重視、暫時性的排查,能有多大效果呢?去年廈門公交數十人死亡悲劇之后,不是又接連發生了群死群傷事件嗎?這就不能不從公交車本身去觀察,它是否在逃生渠道上先天不足?
多年來,技術專家不止一次建議,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將每個窗子都設計成可以隨時打開的活動窗,將車門搞大一些,將開門方式從向內開改為向外開。其實早在2009年成都公交火災后,就傳出與國際接軌的安全技術標準即將出臺,然而5年過后仍無動靜。
突發事件有時無法預料,然而逃生渠道卻可以事先打通。我們不能總是在事后提醒大家用車內錘子、車頂逃生窗,在火災中指望一把錘子是不靠譜的。國家的標準、城市的準入、后期的改造,今天重視起來,舍得投入,將來就能防患未然,減少損失。
一次次的火災,一批批的生命消亡,這樣的學費已經交得太多,公交不能再成為公共安全領域最薄弱的環節了。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