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設計歷程:與技術緊密互動
自2003年“飛亞達”隨神五飛向太空開始,其航天表的研制就是一個龐大團隊合作的結果,從設計、研發、制造、工藝到檢驗檢測,作為飛亞達設計總監的孫磊說,他負責的是航天表的造型設計及人機功效,直白的說法就是航天表“長”什么樣,怎么讓航天員好用。在包括鐘表在內的工業設計中,設計與技術是一個密不可分的互動過程,設計師提供創意方案,由項目工程師在技術上給予滿足與實現。技術人員解決的是產品本身應具備的性能、功能問題,而設計師要解決的則是人與產品之間的關系,比如造型表達的語意、色彩激發怎樣的情緒、人機之間的情感交流等都是通過設計來實現。
說到飛亞達與航天結緣得追溯到2000年,航天部門在啟動載人航天工程的過程中,意識到美國、俄羅斯都將航天表作為航天員的太空任務裝備,雖然飛船中的多項設備上都有計時儀器,但作為一種備用的“冗余”設備,卻是航天員的必備,1970年阿波羅13號就是在通訊癱瘓和漆黑的環境依仗航天表的協助,準確計算火箭發動時間才得以重返地球的。為了確定中國第一只航天表的承制單位,航天有關部門專門在市場上收集了多個國內外品牌的手表進行測試,發現只有飛亞達為軍用設計的手表最符合技術要求,最終飛亞達擊敗國外競爭對手勝出,從此攜手航天事業。
2003年10月,神五航天員楊利偉作為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佩戴中國制造的第一塊“飛亞達航天表”,實現“千年飛天夢圓”;2005年10月,神六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兩人分別佩戴兩枚飛亞達航天表,歷時115小時32分鐘,圓滿完成太空任務。與前兩次航天之旅完全不同的是,在此次神七“太空行走”中,航天表需直面太空,完全暴露于強輻射、高真空、微重力環境。它不僅要承受強磁和強震動,還要經受高能輻射、溫差等威脅。經過技術人員的反復攻關和多次地面模擬測試,飛亞達耗時3年自主研發的計時機械機芯首次應用于航天表,伴隨著神七航天員翟志剛的出艙,在太空經受住了考驗并一展魅力。
在神七航天表的表盤4:00位置處有一個區分上午與下午的AM/PM指示,AM指示000-1200,PM指示1200-2400,這個指示可以讓航天員在太空中仍能掌握地球時間,感受白天與黑夜。別看這個小小的添加設計,其設計方案卻是幾易其稿,最初設想是將轉一圈12小時的制式改為一圈24小時,結果方案出來后發現以往時針分針通過夾角區分時刻的指示含義完全改變,要清晰地判斷時間則須添加阿拉伯數字,可如此一來,盤面內容多、雜,極易誤讀。于是恢復慣常的12小時一圈,在原來指示日歷的基礎上,改造成上午、下午的顯示。
神七表的設計過程也是不斷聽取航天員及航天工程有關部門意見改進的過程。在表盤的正上方有一個扇形的顯示區,那其實是分段計時的設置。孫磊說,航天員執行任務都是以25至30分鐘、40分至45分鐘為時間節點,所以適應航天員需求,計時分針轉一圈即為45分鐘。另外表殼可以便利地雙向旋轉,表圈上有醒目的定點標志,若按需轉到指定位置便可鎖定。這種設計是任何品牌的手表所不具備的,其益處在于防范在窄小的飛船艙內因擦碰而變動,產生不良影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