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物化之于應用和角色化之于游戲在市場營銷上都有異曲同工之處:賦予真實感和靈魂。
給大家說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朋友打算開發棋牌類游戲,于是在各大應用市場做調查,研究了不下百個棋牌類游戲,發現一個規律:游戲里面只有棋牌的應用下載量寥寥無幾;而有虛擬角色的、有對白的下載量往往是前者的數十倍乃至數百倍。朋友的結論是,有角色和情景模擬才能讓玩家置身其中。
回到 iOS 7 的系統應用圖標設計,以前精致的細節沒有了,經過抽象簡化成幾何形狀和大膽的撞色。這不是 Ive 的作品,這是時裝設計師的作品,在 T 臺上被模特演繹得非常養眼,但你老婆卻不會穿它們上街。(Ive 正在忙 iPhone 6 和大屏 iPhone,他真的沒時間管那么多細節。)
設計師把每個應用圖標都當成一個品牌的 logo 來設計,于是它們更抽象,都更像 logo 了,但同時問題也來了:用戶對應用圖標和里面的功能按鈕分不清楚,因為兩者都是由簡單的幾何圖形構成的。為什么會有這種怪怪的感覺?因為對用戶來說,應用程序是一個產品而不是一個品牌。
品牌是無形的,logo 負責傳遞品牌的價值和理念,所以 logo 的設計適合高度抽象和簡化;產品是有形的,產品的外形需要幫助用戶去理解和使用,用戶從圖標打開一個應用再看見具體界面,這個過程是連續的,跟你伸手拉開冰箱門再看見里面的蔬果飲料的感覺是一樣的。說白了,應用圖標是產品的一部分,是產品的外形和入口,在應用設計方面,應用圖標的具象反而成了提高產品識別度的方法。
用戶有為應用歸類的習慣,試想一下,如果 Music 文件夾里都是一堆不同顏色的音符,你能快速區分 QQ 音樂 和 Spotify 嗎?如果 Camera 文件夾里都是一堆不同大小的圓圈(被拍扁的鏡頭),你能快速區分 Instagram 和 Oggl 嗎?
再說 Windows Phone 的界面,它是扁平化設計的極致。一旦開發者跟隨了微軟這套設計標準,你就會發現無論什么應用,從入口(圖標)到具體界面的識別度都被弱化了。隨便拿兩個 WP 應用截屏,遮擋應用名稱,你就無法從視覺上直接區分兩個應用。說得禪一點,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內容都被變成了設計的一部分;說得黑一點,這是微軟的陰謀,讓所有第三方應用都弱化成 Windows 系統的一部分,用戶會有 Windows 的功能很豐富和強大的錯覺。第三方應用在 VI 上被統一,沒有了個性和靈魂,識別度低,非常不利于傳播。
如今,只要把 iOS7 的圖標去掉圓角放進 Android 系統里顯得非常和諧,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最后,跟大家打個賭,一旦大量第三方應用都追隨扁平化設計,App Store 的應用銷量將會出現負增長。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