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高考,又到填報志愿時。
近年有一個專業名頭甚響,也頗受考生和家長追捧,是為動漫。有關部門還將其列為朝陽產業、新經濟增長點,大肆鼓吹之外,政策扶持,巨資啟動,人員保障。
不過,筆者始終對動漫的未來持悲觀態度,并且對其現狀深惡痛絕。之于前者,動漫接近快速消費品,深度不夠,內涵闕如,閱讀、觀看者很容易倦怠。之于后者,可摘貶處尤多。
首先,形象幼稚可笑,略無美感。動漫作品中的男女或動物,其形象絕大多數不僅類型化、雷同化,而且簡單粗糙,幼稚可笑,相當一部分更低至小學水準。中國繪畫講究神韻,用筆簡而意味長;中國文學追求神似,言有盡而意無窮。動漫的前身———動畫片,如《大鬧天宮》《哪咤鬧海》《小蝌蚪找媽媽》等,動漫大師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無不符合這樣的原則。但放眼當下,不管是印刷品還是音像制品,人、物形象都以寫實為主,了無意趣可言,有些甚至荒腔走板,跡近怪胎。任其發展,會嚴重損害人的審美情趣,降低人的審美能力。
其次,語言枯燥乏味,節奏毫無節制。多數動漫作品的語言都乏味之至,與常人的無聊對白殊無二致,既不見文明的影子、人生的感悟,又不見語言的精妙、用詞的新穎,有的還生編硬造、語病連連。人、物更是片刻不能安靜下來,東奔西跑,雞飛狗跳,像患有重度多動癥,或上足了發條的永動機。一心癡迷、長期浸淫,結果只能是浮躁和淺薄。
再次,觀念陳舊老套,庸俗至極。幾十集甚至幾百集的作品,不能提供些許有關世界的新見解、新觀點已然可悲,多數竟然明目張膽傳播庸俗的、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天下攘攘,皆為利來”等。如此說法、做法,擱自己家里踐行沒什么,但以青少年為主攻目標卻禍患無窮。
筆者曾經無數次勸阻未成年人觀看動漫作品,或者稍作了解,淺嘗輒止,擔心的就是他們終生心浮氣躁,不辨妍媸,扭曲地甚至變態地行為處世。
而有鑒于此,筆者同樣反對在中小學生的課本、練習冊中大量使用插圖。具體理由如次:一是相當數量圖畫并非名作,都是很業余的愛好者所為,既缺乏美感,又不具有歷史意義、價值,看了、學了毫無用處。教育未成年人,需要拿人類的精華。二是分散精力,影響學習的專注度。學習是需要靜下心來的,課本上弄出許多花花綠綠、可有可無的圖畫,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專注度不夠,難以靜思默想。三是增加書包重量,影響學生發育和生長。學生書包過重原因很多,但相當一部分是教材編著者和出版機構蓄意所為,旨在注水,使教材變厚,定價提高。英語教材就是典型例子,開本寬大,書頁豐厚,無聊、無用的插圖就占了1/4至1/3,徒增書包重量。
古人評少年英俊,慣用“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現在,年紀輕輕便在平庸中苦熬,長大后想出類拔萃,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