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動畫最佳短片獎自1933年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設立,至今已有70多年。獲獎作品片源產地不斷增多,內容題材豐富,制作材料形形色色,表現手法、卡通形象豐富多樣,主題異彩紛呈、短小精悍、以小見大,體現出創作者非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如今,動畫短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日趨國際化、多元化,藝術水準高,富有較強的人文性、情趣化、意蘊深度,已成為藝術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以下將探討奧斯卡動畫短片在產地、題材、主題、材料、藝術技巧、表現手法等諸方面的特色及其意義。 短片產地的多樣性
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以美國本土最多,前29部獲獎作品都是美國的,主要有米高梅影業公司的《貓和老鼠》、《粉紅色的芬克》、《揚基督德鼠》等;華納兄弟的《崔蒂鳥》系列、《由于有點印象》;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的《馬古飛去時》、《馬古先生的小車》等;聯合制片公司(簡稱UPA)的《格拉德?麥克波波》、皮克斯的《錫鐵小兵》、《蓋瑞的游戲》和《鳥!鳥!鳥!》;夢工廠與英國阿德曼公司合作的《酷狗寶貝》系列,藍天工作室制作的《波尼》,派拉蒙1967年制作的《赫伯?阿爾伯特和提加納布拉》等。
此后美國之外的動畫制作公司也選送作品參賽,以加拿大獲獎的最多,有《沙堡》、《種樹的牧羊人》、《拯救大師瑞恩》、《丹麥詩人》(與挪威公司合作)等9部作品,英國有《偉大》、《操縱》和《酷狗寶貝》系列,法國有《商標的世界》,德國有《平衡》和《尋找》,此外還有俄羅斯的《老人與海》、波蘭的《探戈》、荷蘭的《安娜與貝拉》、日本的《回憶積木屋》、澳大利亞的《閑暇》、比利時的《希臘悲劇》、匈牙利的《蒼蠅》、南斯拉夫的《代用品》、捷克斯洛伐克與美國公司合作的《馬羅》和澳大利亞的《裸體哈維闖人生》等。
近年來,動畫短片的生產也呈現出國際化趨勢,體現在題材、內容的互借性和制作的跨國化。美國制作的《圣誕頌歌》改編自狄更斯的同名小說,迪士尼的《龜兔賽跑》出自古希臘《伊索寓言》;《丑小鴨》取材于丹麥童話家安徒生作品;英國與波蘭合作的《彼得與狼》改編自俄羅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經典交響童話;而俄羅斯動畫家佩特洛夫與日本、加拿大同行們合作的《老人與海》來自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同名小說;而比利時才女尼克爾?凡?歌德姆思考著《希臘悲劇》,移居加拿大的弗雷德里克?貝克依舊關心故鄉法國的“種樹的牧羊人”。《父與女》是由英國、比利時、荷蘭聯合完成,2011年度獲獎片《失物招領》改編自華裔漫畫家陳志勇同名繪本,由澳大利亞、英國共同制作完成。
此外,《花與樹》、《湯姆與杰瑞》、《安娜與貝拉》、《父與女》等動畫沒有一句臺詞,完全靠生動具象的形體動作來敘事表情達意,突破了不同民族的抽象文字語言之間的藩籬,無障礙走向他域異國,也體現出動畫的國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