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CG動畫大片《魔比斯環》的出品方沒想到,在8月4日《魔比斯環》上映前,他們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如何讓觀眾相信這是一部國產電影。
“我們經常自己開玩笑說,這是中國媽媽生了一個外國孩子。”擔任這部電影宣傳發行工作的葛影瓊說。僅僅從孩子的相貌上看,的確缺少中國人的血緣特征:這部CG電影投資高達1.5億人民幣,制作周期長達4年。全英文配音,主要創作人員是一水兒的外國人:故事原型來自于法國藝術大師讓·紀勞(JeanGirau),讓·紀勞擔任過視覺設計和故事原型的好萊塢電影包括《深淵》、《第五元素》、《小尼莫》、《異形》;導演是格蘭·柴卡(GlennChaika),他的作品包括《大拇指歷險記》、《花木蘭2》;模型監制韋恩·肯尼迪擔任過《隱形人》、《星球大戰》、《龍卷風》、《黑衣人》以及《木乃伊》等多部影片的模型師;動畫監制是曾擔任《玩具總動員》、《精靈鼠小弟》等影片的動畫師;特效指導擔任過《后天》的特效總監,并參與制作了《狂蟒之災》以及《星河艦隊》等影片。
電影故事也和“中國”二字無關,反而更像《星球大戰》、《魔戒》這類故事的變體:人物都叫杰克、西蒙、海倫娜;他們生活的世界里沒有折扇、廟宇、私塾,只有太空世界、外星人物、第四空間等等。作為中國首部搬上銀幕的CG電影,《魔比斯環》顯然讓留戀在《大鬧天宮》、《天書奇譚》、《葫蘆兄弟》這些昔日榮光中的人不太習慣。
“它走的路子是中國出錢,邀請外國的主創加盟,這種模式我們國家并不提倡。……它的內容缺乏中國的民族特色。”電影局藝術處副處長孫麗艷這樣評價這個“外國孩子”,她非常肯定地說,這部電影將得不到廣電總局的專項基金支持,也得不到華表獎。但對于出品方深圳環球數碼有限公司來說,這些對這部電影來說都不那么重要。
《魔比斯環》的投資來自香港的梁定邦和梁定雄兄弟。當時是2000年,CG動畫電影在全世界都剛剛起步。
“5年前,全世界只有《蟲蟲特工隊》等幾部三維動畫電影,而且全部由美國生產。但梁氏兄弟看到了在全球暢銷影片中,三維動畫影片越來越多的趨勢,尤其是美國迪斯尼等公司做出的三維動畫片賣得很好,因此,他們堅信這個行業值得投資。”陳征是香港環球數碼公司的總經理,該公司是環球數碼深圳公司的全額投資方,回憶起5年前,陳征這樣解釋。
《魔比斯環》的故事梗概,是梁定雄從讓·紀勞本人那里買下來的。“當時,買下來轉手給韓國都不會虧。”深圳環球數碼的總經理助理曹輝說,“但后來看到三維動畫電影的票房越來越高,最后還是決定做一部電影出來。”國際市場是《魔比斯環》從拍攝開始就確定的事情。深圳環球數碼總經理金國平這樣說:“一般來說,一個成熟的動漫體系里,一部動畫片的盈利回收需要三塊:1/3從國內市場回收,1/3從海外回收,1/3從周邊回收。在美國、日本,這樣的動畫片國內至少能達到收入的百分之五六十,日本都能到60%以上。但是中國一般只能到30%。所以只能用一個能被國外接受的故事和團隊做這件事情。”
但是沒有人想到,這部電影從制作到放映竟要耗費5年。事實上,這5年的漫長時間,不是環球數碼的人所能完全決定的。《魔比斯環》制作的5年,是中國CG拉近和國際動畫制作水平的5年。
“開始時候大家以為,沒有人才,把好萊塢的人才請過來就行,誰知道請來了才知道,不是這么回事。”曹輝說,“不管是特效師還是造型師,都是只做自己的那個環節,別的環節不會做。所以我們不得不從人才基本培養開始。”
漫畫家顏開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板導演,顏開這樣描述2001年他剛剛加入這個創作團隊時中國CG的環境:“2000年的時候哪有做CG的人?到處還都在教3DMAX呢。我被請來做故事板的導演。當時我已經畫了很長時間的漫畫,但不知道故事板是什么。我去問做過動畫片的朋友,他們也不知道。后來才知道,故事板就是我們所說的分鏡頭。”
顏開當時并不是唯一一個招進去做故事板的人。“當時我們是一個小組。”顏開回憶說,“第一批完成,送到美國去,讓導演看。導演說,第24場某鏡頭誰畫的?顏開?好,這個人留下。”顏開說,其實第一批人里很多都是美院科班的,但是這畢竟是兩個系統:“美院出來的人習慣畫‘大畫’,但是故事板要的是熟練的‘小畫’。我能留下來的原因就在這里。”
所以,這5年,1.5億元中的很大部分都花在了人才培養上。《魔比斯環》是在環球數碼一邊招生培訓,一邊從培訓出來的人中選拔工作人員的模式下進行的。
事實上,除了技術差距,更大的差距在看不到的方面,比如市場意識。環球數碼和迪斯尼最大差別在于,迪斯尼從創立伊始就進入了電影發行、周邊產品開發領域。而環球數碼卻一直局限在技術制作領域,只是從2005年開始,才準備要正式發行這部電影。
根據顏開介紹,《魔比斯環》第一版在2003年就已經制作完成,但一直到2005年才正式開始做發行準備。表面上只推遲了兩年,但這卻是世界電影CG技術和藝術發展非常重要的兩年。
“2003年時候,《指環王》還沒有出來,《哈利·波特》系列也剛剛推出。如果那時候我們的片子出來,可以說是正好趕上魔幻電影的第一波風潮。但是到2006年再拿出來,別人就覺得我們是在模仿。”曹輝這樣說。《魔比斯環》做宣發的時候,娛樂記者們都在以“中國的×××”這樣的句式來形容這部電影。而最重要的是,這兩年的延誤,也讓《魔比斯環》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先機,《魔比斯環》的海外發行至今沒有談定,讓這部電影無法從票房回收成本鐵定成為事實。《魔比斯環》在制作中文配音版本的時候,沒有啟用任何一個有知名度的配音演員,也讓這部電影失去了進一步被國內觀眾熟悉和認知的可能。
所以,對深圳環球數碼來說,他們并不強調這部電影的票房收益,而強調這部電影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意義。考慮到中國動畫產業的現實,你就會明白為什么擁有知識產權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80年代以來,中國動畫一直承擔著個‘加工工人’的角色。”金國平說,“其實有很多好萊塢動畫片都是在深圳這邊加工的。1985年的時候,我還在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我們接了一單加工,還是從美國到日本,日本到上海轉包的,22分鐘差不多5萬美元。現在同樣的單子,5萬美元已經很好,最低的只有3萬美元,沒有利潤。臺灣地區的加工曾經在70年代做到亞洲最大,但是20多年過去了,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還是一無所有。”
事實上,深圳環球數碼本身也在不斷經歷著這樣的例子。深圳環球數碼目前在為一個日本動畫片《潘笑》做加工,潘笑是只熊貓。“我看到這個單子的時候很難受,熊貓是只有中國才有的,但是日本人搶先做了這個創意,就先擁有了這個形象的版權,以后全世界的人就都只知道潘笑是日本的,一切后開發的利潤也都是日本的。”
但即使擁有了知識產權又怎樣呢?知識產權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后產品開發上,在國外,動畫電影另一個資金回籠渠道是衍生出長篇電視動畫片,但在中國,這一條道路還是走不通。“央視收購價格最高1分鐘2000元,一般是800到1200元。但是電視動畫最便宜的成本是1萬元1分鐘。地方臺的收購價更低,只有30元1分鐘。”金國平介紹說。
最近,金國平發現《魔比斯環》儼然已經成了業內人士探測市場的風向標。老有同行跟他招呼,老金你那部電影到底行不行啊?要是票房好了我們就也做一個。但是老金自己非常明白:“《魔比斯環》就是一個特例,不可能再有民營公司用那么多錢,那么多時間做這么一部電影。它現在最大的作用是可以為深圳環球數碼形成一個品牌效應。但下一步還要不要再做一部電影,我只能說現在還沒打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