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產量居世界前列,年產值卻難望美國日本之項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巨大的反差?
【核心提示】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發展網絡動漫等新型消費。”動漫產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預計市場空間為每年1000億元,但我國動漫產業與美日韓等動漫強國相比,差距明顯。中國的民族動漫在原創能力、產品質量,特別是高端創意人才等方面正受到嚴峻考驗。
動漫不能沒有大師,日本的手冢治蟲帶動了整個日本動漫產業,宮崎駿推動了日本動漫電影,這種大師級的人才,一兩個就能拉動整個國家產業和文化的進步。
是什么制約了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制作人才過剩與創意人才缺乏如何平衡?創作大師、創作團隊的培養,需要什么樣的土壤?
“動漫大國”的人才危機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發布的《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 顯示,盡管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性的經濟下滑,但中國的文化產業卻呈現逆勢上揚的發展態勢,尤其是動漫產業以97%的增幅飛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今年3月的“兩會”,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中國動漫產業這幾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短短幾年,從最初的幾百家動漫企業已經發展到了56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了20多萬名,動漫產量已經超過13萬分鐘。按這些數字,可以說中國已經進入了動漫大國的行列。
雖然我國原創動漫產品數量增長迅速,但質量卻有待提高。面對“內容為王”的新興文化產業,中國的民族動漫在原創能力、產品質量等方面正受到嚴峻考驗。“尤其是兼通藝術與技術的復合型動漫人才不足,使我國的動漫產業缺乏活力,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動漫游戲研究中心主任鄧麗麗說。
結構失衡導致動漫人才缺口加大
國內動畫人才總需求量為15萬人,目前上游缺少高端的創意、編導、項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下游缺乏市場營銷、國際授權和代理等方面的人才。
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07年,全國共有447所大學設立動畫專業,1234所院校開辦涉及動漫專業的院系,涉及動漫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達6.4 萬人,在校學生46.6萬人。鄧麗麗說:“雖然中國開設動漫專業的高等院校在數量上增長很多,但是人才的質量與應用情況卻令人堪憂。一方面是企業找不到可以馬上投入生產應用一線的人才;另一方面,現有的人才找不到合適的表達自己創意與理念的平臺,市場的人才結構出現了很大的矛盾。”
“目前動畫行業的人才結構中,大部分是制作人員,且大都是通過對本地美術人才的再培訓產生的,普遍存在知識技能片面,實踐經驗不足等問題。由于企業成本和實用性的要求,其工作內容也是動畫加工的低技術、低成本的重復勞動,知識結構和目前大學的動畫教育內容相去甚遠。”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說。
“我們單位曾經有個實習生,還是動畫專業的研究生,但是從實際制作來說,基本上什么都不會,很簡單的操作都不會。”許可在一家科技公司從事游戲開發,前段時間帶了個實習生,但是實習生的動手能力,讓她大跌眼鏡。“我問過實習生,學校都上過什么課,她說都是理論性的。”許可很無奈地說。
據介紹,影響動漫產業發展的首先是上游缺少高端的創意、編導、項目管理方面的人才,下游缺乏市場營銷、國際授權和代理等方面的人才;其次,與動漫相關的專業和院系發展速度過快,部分動漫教育機構師資水平和硬件水平都較低,造成畢業生數量劇增,但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卻相對缺乏,大部分畢業生形象設計、編創能力較低,多處于模仿階段,缺乏創意。在開設動漫相關專業的千余所院校(包括中專及中專以上)中,多數仍在培育制作人員,使制作類人員過剩、創意及管理類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才整體結構失衡以及教育體系不完備的問題亟待關注。
從事動漫原創與制作的北京萬豪卡通公司總經理陳雷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培養實踐型的動畫人才上。”像萬豪公司這樣自己培訓企業需要人才的情況在中國動漫企業很普遍。動漫行業人才缺口巨大。
據有關部門統計,國內13億人口中,5億青少年是動漫市場的消費者,預計市場空間為每年1000億元。2005年我國動漫產業總產值約為180 億元人民幣,相比而言,美國迪斯尼公司一年的產值就超過150億美元。日本銷往美國的動漫產品是其鋼鐵出口的4倍,廣義上講日本的動漫產業已經超過了汽車產業。目前國內有2000家省市電視臺,年需求量達到26萬分鐘,而13萬分鐘的動畫產量遠不能滿足需求。目前國內動畫人才總需求量為15萬人,尤其是創作兼技術都優異的復合型人才更是供不應求。
“大干快上”導致人才同質、與市場脫節
4年間開設動畫專業的高校數量增加了4.8倍。一個老師面對上百個學生,學生的個性和潛力難以得到關注,教學上過于偏重技法,而策劃創作類的方向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蓄勢待發的中國動漫產業求賢若渴,由此帶來動畫教育熱潮涌動。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從2003年的93所到2007年的447所,4年間開設動畫專業的高校數量增加了4.8倍。快速增長的數字顯示出中國動漫發展中高漲的熱情,卻也暴露出缺乏理性的一面,“國內的動漫教育太急于求成,數量上去了,但教育質量沒跟上。有些院校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就先把學生招進來,把錢收上來,然后把一些要倒閉公司的創作人員、畫師招進來充當教師,這樣做太不負責任。”談到目前的動漫教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教授吳冠英無奈地說,“我們現在的動漫教育正處在一種盲目‘大干快上’的狀態。”
目前開設動漫專業的高等院校師資力量整體比較薄弱,成為制約動漫教育人才質量的主要障礙。記者從一些學校的動畫專業教師中了解到,現在開設動漫專業的學校師資,普遍以中青年教師(26—35歲)為主、本科學歷為主、助教和講師為主,教師的教學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某幾門課程上,包括美術造型、動畫原理和計算機動畫,視聽語言方向較少,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師更是鳳毛麟角。有半數以上的院校有想開但開不了的課程,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就是師資缺乏。
許多動畫專業沒有經過理性規劃,在市場刺激下匆忙上馬。“學生理論素養本來就不高,動手能力也比不上社會的短期培訓人員,必然無法滿足動畫公司的要求。”吳冠英說。
在吳冠英看來,動畫教育從屬于藝術教育,而藝術教育的核心是創造力的培養、個性的表達。大批量的擴招進一步加劇了動畫專業教師不足的嚴峻形勢,一個老師面對上百個學生,個性和潛力根本難以得到關注,這種違背藝術教育規律的動畫教育必然導致失敗。目前的動畫教育課程設置單一,過于偏重技法,造成動畫人才同質化。
在人才缺乏的同時,相關專業人員卻不好就業。動畫產業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各個環節對人才的需求都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合理的人才結構配置。根據產業結構的需要,藍領動畫制作人員數量應遠遠大于動畫導演和原創人員的數量。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教育體系,建立多種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市場的需求。
中國沒有迪斯尼,也缺少宮崎駿
動漫是一門藝術,需要大師級的人才,這種大師級的人才一兩個就能拉動整個國家產業和文化的進步。大師的缺乏,導致中國動漫淪為海外動漫廠商的“加工廠”。
盡管國產動漫作品數量不斷攀升,但質量和市場影響力卻反響平平,根本原因就是高級創意設計和市場策劃人才缺乏,導致中國動漫在產業鏈的高端“脫節”,高速發展的動漫制作機構,往往淪為海外動漫廠商的“加工廠”。
“動漫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一國的動漫產業能否成功,不完全取決于資本或者技術,關鍵是人才特別是高端創意人才的實力。中國目前并不缺乏精神,不缺乏氛圍,缺乏的是創作大師,缺乏有名的創作團隊。中國既沒有迪斯尼,也沒有宮崎駿。”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動畫系主任曉鷗認為,“動漫需要大師級的人才,像日本的手冢治蟲帶動了整個日本動漫產業的發展,宮崎駿推動了日本動漫電影的發展,這種大師級的人才,一兩個就能拉動整個國家產業和文化的進步。”
“現在是二流、三流的人才搞創作,一流的人才哪去了?一方面企業缺乏前期創意人才,另一方面現有動畫原創人才流失現象讓人痛心。”孫立軍透露,“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頒發了7年,全國有近40名精英人才獲獎,但只有不到15%的人選擇繼續搞原創動畫,其他的都轉行去做廣告、游戲和包裝了。 ”對此,孫立軍十分惋惜,“學了4年動畫,拿了學院獎,最后卻不做動畫了。為什么?”
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呼喚優秀的動畫藝術大師,而動畫大師的培養要有合適的土壤。“有多少企業愿意拿出利潤的10%或者5%為他們的導演、原畫師等前期創作人才‘充電’,讓他們再深造?”孫立軍認為,企業還沒有真正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優秀創作人才需要不斷激發其創作靈感。否則工作時間長了就會缺乏后勁,甚至會產生職業厭倦,對工作失去信心。很多原創人才因此流失。孫立軍建議,要想重新喚回創作型人才,有關部門可以設立一些國產原創作品的評比活動,對優秀的原創作品給予相應的獎勵和補貼,充分調動創作者的積極性,重新點燃他們的創作激情。
孫立軍認為,大學生剛畢業不可能就是業內的主力、優秀的動畫人,都需要在行業里磨練摔打,才能完成動畫實踐與理論知識、實驗短片與商業動畫的經驗積累。公司需要客觀地看待學生的磨合時間與商業回報的相對性關系,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動畫人才對企業產生的長久推動力。人才培養的時間與發揮的價值是對等的。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