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港設計師論劍,謀求在學術及商業上更多交流與滲入。

9月25日上午,深港兩地設計師交流座談會于深圳圓筒藝術空間舉辦,深港平面設計界大腕靳棣強、王粵飛、畢學鋒等坐而論道探討深港設計融合之命題。隨后的10月11日,深港“融薈”展也在關山月美術館拉開大幕,從視覺層面向公眾展示深港兩地設計作品的區別與統一。
在深港經濟生活愈加粘合的當下,文化融合已經成為深港兩地共同面對的探索。從設計上來說,兩地設計師均認同設計風格并無定論的說法,因而其不能成為區分地域的標準,并不存在融合上的阻礙。但在交流借鑒上,香港設計師卻含蓄地表達出更愿意向西方和日本學習的意愿。深圳設計師普遍羨慕香港良好的設計氛圍,將深圳整體設計環境的提升乃至達到與香港對稱的程度視為解決兩地設計融合的根本。
1 香港商業設計的國際視野表現得更明顯
探討深港兩地設計風格究竟有無差別,就得為深港兩地設計風格各自找到專屬定義。但在深港設計師們看來,什么是香港風格、什么是深圳風格并無定論。
“受特殊的歷史經濟環境影響,香港的設計是在沒有政府主導、經濟自由發展的情況下發展起來,很自然地把中西融會貫通。但也因此,香港設計長期沒有統一風格,不存在一個主導思想,都是根據客戶的需求來,非常多元,沒有主流風格。”香港設計師靳棣強告訴記者。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新媒體年輕設計師的出現,使得香港設計呈現出愈加多元的面貌,無法去定義香港風格。
深圳設計師王粵飛也認為,深圳也很難定義自己的整體風格,更不需要去定義風格,“設計師應該強調個人的獨立人格、獨立思想,在設計領域所做的探索應該以個人的獨立意志為出發點,深圳設計師各有各的想法和特點,很難用風格去界定”。
盡管兩地設計師們都不認為深圳和香港可以定義出專屬風格,但不可否認的是,深港兩地文化、成長環境的差異始終存在,交流會上香港設計師更習慣用粵語發言也透露出一絲文化專屬的意味。深港兩地的設計雖無整體區分是否存在細微差別?
“香港設計感覺比較時尚吧,他們比較偏歐洲和日本風格。”王粵飛表示,整個香港社會對設計審美的時態好于深圳,大眾接受度和先鋒度要更高。香港設計師朱力行承認兩地文化的差異對創作題材和方向是有影響,并且認同王粵飛的看法,“香港年輕一代設計師確實很受西方和日本的影響”。
“香港和國際市場結合得更好,深圳好的設計公司比香港其實還要好,當然平均水準要低一些。”深圳設計師曾軍從商業范疇解釋兩地風格的差別,“兩地的服務對象不同,香港比較實際,商業目的更加明確,深圳還有提高的空間。”
“深圳在經濟的強勁帶動下,設計有足夠的養分迅速發展起來,但相比而言,香港商業設計的國際視野表現得更明顯。”香港設計師區德誠指出,在探索平面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空間問題上,包括設計師對個人和社會現象反思與專注的部分,深圳的設計空間里還是比較少見。
2 兩地設計融合,為何深圳去香港發展的案例少?
與經濟、生活來往的頻密度不分上下,深港兩地的設計交流很早開展,并且始終保持著密切關系。“1992年第一屆‘平面設計在中國’展,我們就已經請到香港設計界的翹楚來深圳交流。”王粵飛介紹,如今香港設計界的頭面人物基本上都在內地,當然他們并不一定都在深圳,“香港設計師對內地設計的參與是很積極的,其實深圳和香港的交流比與任何一個地方都要緊密,非學術性和非正式的活動都很頻繁。比如聚會吃飯,協會的晚會、周年party也會互相邀請。”
深圳設計師畢學鋒則用“誰都離不開誰”來形容深港設計之間的親密關系。“上世紀90年代初包括我在內的深圳設計師就開始在香港拿獎,深圳平面設計師協會的運作在很多方面都參考了香港設計師協會,‘融薈’展上都能看到雙方互相合作的項目。”
不過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如果說學術和非學術領域深港設計的交流呈現出雙向性,那么在商業拓展領域則出現不對稱的狀態。香港設計師們不少在深圳開設有分公司,或承接深圳乃至內地的商業設計項目,但深圳卻很少有設計公司開到香港,受訪的深圳設計師們均表示未聽過相關案例。
“沒有聽說深圳設計師到香港開公司的事,學術交流層面肯定是有的,商業方面肯定不普遍。”曾軍說。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深圳設計難以著陸香港?市場需求是原因之一。“香港市場這塊蛋糕太小了,他們業務不多,也沒有市場需求,有一小部分深圳設計師做到和香港合作了,比如華潤的70周年慶,但這只是個別現象。還有市場成本問題,我們本身的業務就讓人忙不過來,深圳的人工成本和辦公成本又低,有必要花更高的成本去香港開設計公司嗎?”不過畢學鋒也承認,深圳設計師并不擅長和香港市場溝通,設計水平也不能打動對方,“香港也沒有意識到深圳設計師的優勢所在”。
“這不光是深圳設計師在香港影響力的問題。好萊塢影響力大不大?中國政府會請他們來拍《建國大業》嗎?這是個需要問題,香港東亞運動會有可能請內地拿過獎牌的團隊來做,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奧運核心優勢,只要欠缺就會有需要。”王粵飛告訴記者,香港請內地設計師去推廣和邀標肯定有,但是香港也會有意識地保護本土設計創意,尤其是企業。
3 深圳設計環境與香港對稱才能解決融合問題
在兩地設計師的交流中,明顯可以感受到深圳設計師們對香港設計環境的羨慕。“香港設計界職業精神強,做得很細致。”曾軍將其歸功于香港良好的行業規范。
“香港設計市場成熟度比較高,行業規范確實好。協會和行業的規矩完善得多。無論是設計師準入制度還是反惡性競爭都比深圳規范。比方說契約的成熟度、知識產權保護的完善、侵權和違約的情況都比深圳少。”王粵飛認為深圳設計面臨更突出的問題是民眾和政府對設計界認同的欠缺,保護知識產權和個人勞動的法律條款規范欠缺。
“香港市場發達,協會和個體都管理到位,政府的政策支持很成熟,投入大、重視設計師。比如說郵票和亞洲大都會設計都找專門的設計師,深圳只有設計師自己主動去找政府。”畢學鋒介紹,香港總共拿了2 .5億給香港設計師協會,每年有4000萬活動基金,2000萬做國際交流,2000萬用于香港辦公活動。“深圳平面設計師協會獲得的資助不能比,資金很困難,最近我們私人一人拿了2萬支持協會,這樣下去對設計整體發展不利。政府要多做設計交流去了解發達國家是怎么做的。”
因此,談到深港兩地設計融合的困難時,深圳設計師們將設計環境的提升乃至與香港對稱視為解決問題的根本。“商業平臺不同、社會文化審美以及行業規矩都不同,只有兩地基礎平臺對稱才談得上真正的融合。”王粵飛將深港設計師的團隊合作看成突破障礙的有效方式:“深港兩地設計師需要共同參與政府項目的服務,否則很難真正融合。深圳地鐵設計和深圳大劇院設計的采購標底太低,很多香港人根本不過來做。”
“需要政府扶持香港和深圳設計才能聯系在一起。”畢學鋒認為,設計作為一種商品沒有阻礙,它需要的是政府投入、組織和打好基礎以及設計師的積極參與。
相比而言,背靠優勢設計環境的香港設計師們在融合方面占據更多的主動權,擁有進退自如的瀟灑感,在他們的眼里,融入深圳最大的障礙竟然是“普通話不流利”。“當然,內地的客戶需要設計師給他們多一點設計教育。”朱力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