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銳雜志《新周刊》一向以尖銳視點著稱,日前在新刊中發布“策展人:藝術圈最后消失的職業”一文,觀點非常鮮明,對策展人、藝術圈等擋前常態作深刻分析,值得一讀,現轉摘如下:
策展人這個舶來詞在中國泛濫了。策展人是什么人?是導演,是制片人,是保姆,是GPS,是超級奶媽或奶爸。很全能,然而,策展人是有門檻的,策展人也將是藝術最后的標準和底線的堅守者。絕非誰都可以成為策展人,侯瀚如認為,他們必須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評家。
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的陸蓉之遇到第一個有策展人的國際展,想了兩晚上,第一次將curator譯成策展人。她做夢也想不到,此后20多年,中國的策展人會如此之多。
上世紀60年代策展人出現,鼻祖就是曾連任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辭掉伯爾尼美術館館長一職去紐約策劃 “當態度成為形式”展。
而策展人在中國至少晚了30年。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是坐標,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盡管這個詞當年還沒從臺灣傳過來,但誰又能否定高名潞、栗憲庭、周彥、費大為、范迪安、王明賢、侯瀚如、殷雙喜的策展實驗呢?
90年代是中國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時,策展人絕對是一個新鮮詞。因為體制內的美術館沒有專門設置策展人一職,所謂策展人,大多是在體制外獨立策展的藝術批評家。1995年,留學意大利的黃篤回國后,名片上赫然印著“策展人”三字,那是楊衛第一次看到這個詞。他當時很納悶:這也是一種職業?而正是差不多那時起,中國策展人時代開始來臨,王林、馮博一、黃篤等新一代策展人崛起。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