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種方式都是較傳統的設計思路,完全是站在工業設計師的“本職”上去思考和探索這個產品,去找到產品的性格,這是安全可行的。
這三個例子中都用到了闡釋以及講故事,但故事并不是作為一個設計的本源或者原型,比如說 inkstone 這個設計創意來自于端硯,或許在以前是一種傳達設計理念的不錯的方式,但在現在來看僅有此是不足夠的,設計的原型如果是產品的一種闡釋,那么就會形成悖論,但這種發散的思維在設計過程之中是必須的。
那么,以上的設計將這些故事剔除,是否還保留設計的本源,仍然保留的,因為上面三個設計的出發點并不在于故事,不是磨刀石不是端硯不是基石,而是出自對手機這個產品的思考,比如“砥”的對屏幕作為交互實體的探討,“硯”從對產品內涵而“礎”則是產品的邏輯結構,如果不講故事,設計的本意依然可以被追溯,形成一段歷程。
但是,我認為我們需要更廣闊的視角,不能回避諸如交互設計去探討這個產品,因為交互設計的重要性,它一樣塑造了產品的性格,在一定的情形之下,它甚至是全部。我認為所謂保持與交互設計接觸的工業設計,或者硬件和軟件相結合,不是指軟件有一個什么功能,而是硬件上設計一個按鍵,而是從產品整體形象和性格塑造上去思考。
從更廣的視角來看手機
手機以前是一個工具,現在也還是一個工具但它內容地位意義已經遠遠不同的,現在人們使用手機的主動性相比,以前的手機簡直就是一個尋呼機,這一切源自手機背后的互聯網。
互聯網在發生的很大的變化,人們使用互聯網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是 explorer,現在是各種各樣,大眾對互聯網的使用已經從游牧時代進入定居時代,游牧時代就是探險家沖浪者,休閑獲取信息等,而現在互聯網是生活的一部分,通過互聯網來建造生活。互聯網是人們生活的助理?遠遠超出于此,因為互聯網非常具有主動性,它可以推送,又隨時帶來新的可能性。
將這個看法移植到移動互聯網承載設備上,那么可以將手機的智能性更加生活化,手機它不全是一個工具,也不是玩具,不是 gadget,人們使用它也不是主要探險游牧,而是日常化,如同空氣一般自然。
我非常贊善 Windows Phone 7 另辟蹊蹺區別于 iOS 的作為,區別于功能訴求的 App 將內容提領而出,形成一個個 Hub,雖然我懷疑它提出的 glance and go 在實際中便利性或者說必要性。那么為什么我們不把整個內容機系統形成一個 Hub,由它來推送人們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下的內容,而人們占主動的時候則是通過 App 來實現,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的智能性來助理內容的結構和順序。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