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回到我們廣東設計群體,你怎么評價目前廣東的設計群體?
馬勁夫:廣東的設計師們都很忙。
主持人:忙是好事,可以賺很多錢。
馬勁夫:要賺錢的話不一定做設計。廣東毗鄰港澳臺,技術上占一定的優勢,從而在國內處于領先位置,隨著技術的同質化,在技術上已沒有很突出的優勢,于是從技術層面過渡到文化層面上,廣東的文化底蘊比北京、上海這些城市要低。其實設計是在講故事,這個故事是否打動人,或者這篇文章有多少內涵是需要時間來考驗的。所以廣州的一些設計或作品,比較缺乏這方面,廣東人比較實在,做出來的作品雖然有這樣那樣的說法,但仍需要大家能靜下來做這方面的思考,把講述設計的故事講得更完美。
主持人:廣州的設計師沒有深圳設計師活躍,跟政府和設計協會的緊密度好像也不高。
馬勁夫: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叫做廣州設計港,是由荔灣區、經貿局人大提案做的工業園。我們在這邊有五年的時間,前幾年比較紅火,但現在對我們的關注幾乎沒有了,原來也提創意產業的口號,很多實際的財政支持政策也能夠落到實處。租這個地方給我們的業主,政府曾答應給他們補貼,但前段時間我們聊天,才知一分錢補貼也沒給,只是口號喊了4、5年。這是廣州的一個現狀,不單指設計行業,從城市規劃就跟深圳有區別。深圳是一個外來人口的移民城市,能接受外來東西很多,但從建筑規劃來說,廣州都是很保守的。所以我覺得這是廣州和深圳不同背后的原因。
主持人:國家的政策支持也是喊口號,沒有實際的行動,還有業主,從心底來講并沒有把完全的信任交給設計師,設計價值的體現為什么達不到最完美?
馬勁夫:我覺得也許有兩方面,設計師這個群體就室內設計來講是感性思維重于理性思維的群體,相對來說建筑師更加理性。室內設計行業比較缺乏經營的能力和手段,技術好的經營差,所以這個是很大的問題,設計師自身或團隊整體素質很需要提高,因為它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也許要懂一點建筑,也要懂一些時裝設計等等,室內設計是一個邊緣、跨界的東西,經過綜合后才能給六神無主的業主安定的解釋,讓他能夠信服。本身整個社會很浮躁,業主也很浮躁,做一個項目動輒要五星級、天下第一。好的設計公司,提供的是多元的服務,從策劃到整個企業形象、室內設計以及日后的經營管理都要參與其中,才能夠真正幫業主達到這種目的,讓他可以安心把這個設計放心交給你。另外,設計師的素質非常重要,我們不是從事藝術行業,是一個比技術要藝術一點的行業,引用人家一句話:希望比商業要藝術一點,在藝術里要商業一點。有時候這兩種思維是理性和感性的沖突,既要保持這種灑脫,又要整天跟業主理論關于金錢的東西。像國外已經把經營和設計一定程度上分開,這樣也許會利于市場化經營運作,但我們還沒達到這個階段,這跟中國人觀念有關,每個人既要打天下,又要什么都干,但什么事情又做不好。
主持人:設計行業特別容易出明星,成為明星后對一個設計師的設計生涯是否有一定幫助?
馬勁夫:肯定有。一個業主能夠安心的把一個項目交給這個設計師,過程中不去打擾的話,作品能達到80分;但是如果干擾的東西太多,或許只有50、60分了。如果是一個明星級的設計師,或許在一定程度上繞開了不必要的滋擾,在這個光環底下能夠選擇更合適他的業主,滿足他更多的發揮空間,這其實是一種良性的發展。
主持人:對于設計師一個是過于包裝,一個里特別低調,你比較看好哪種?
馬勁夫:偶像派和實力派,這兩者也是中庸之道,加起來最好。偶像派不妨多看點書,實力派也不妨多出來秀一秀。
主持人:也有人說中國的設計師永遠沒有走到成熟的地步。
馬勁夫:發展得太快了,確實還談不上成熟。但什么是成熟?沒有誰能給個準確的定義。就我個人來說,在路上的感覺是最美的。
主持人:你個人比較喜歡哪種藝術氛圍的設計?
馬勁夫:就大的方面來說我還是希望傳承中的發展風格,這也是我最想去做的。譬如說我做西方的東西,希望能加入一些東方的元素;做東方的東西也希望能利用一些西方的技術,這個是我最想去嘗試跟做的一種風格,但具體哪種風格就沒有固定。從整個文化來說,我們所接受整個教育各方面骨子里面的東西還是東方的,東方的能夠打動自己。
主持人:中國設計走了30年,如果用一個符號總結中國設計和你個人的設計歷程,你會用什么符號,逗號、句號、冒號、感嘆號還是省略號?
馬勁夫:省略號,因數這個是未知的。如果就個人想法來說,現在我經營一個公司,這樣的話我要面臨很多實際的問題,這個是很危險的,就我個人而言我希望生活得更像設計師一點。
主持人:最后一個問題,您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一下新入行的設計師,如果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設計師,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馬勁夫:不要急著做設計,應該多先看點書,多看點東西,踏實做設計,不要想著一下子就能創新。我最近在看鳳凰臺李鴻章,讀書時,書上都講李鴻章是大漢奸,現在鳳凰衛視在給他平反,很多書里面說過李鴻章也是鞠躬盡瘁的一人。在歷朝歷代,中國都處于造反的過程中,兒子造老子的反,孫子造老子的反,在設計行業里也有很多人希望能顛覆前人的東西,有這樣的想法是件好事,但需要一個很長的沉淀過程。我有時候覺得自己現在也太快了,做10年設計后就當老板,感覺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學,仍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完善自己。所以希望設計行業應該是一種經理人的制度,才能夠創造更多的設計明星。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