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主要涵蓋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和環境設計等領域。藝術設計教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德國的包豪斯。包豪斯學校于1919年成立于德國,是一所與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建筑及實用現代設計學校。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產物,雖然已走過三十多年的歷史,但是其自身的經驗不足,尤其缺少科學化的教學體系。
職業教育是一種給于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是培養為經濟建設中所需要的中、高級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是一種創新型、應用型和技能型復合人才的培養模式。
高等職業藝術設計教育的興起,作為一個新型的職業教育類型,有其自身的特點。高職院校培養的藝術設計人才目標定位余就業有優勢,創業有能力,繼續教育有基礎,發展有空間的位置上。目前面臨本科院校的競爭,藝術設計教育體系的解構重組,筆者認為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1.單一的專業考試與學習模式抹殺了潛在的創造潛力
自從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實行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以勢不可擋的態勢發展起來,藝術設計當然也不例外。招生數量和畢業生數量不斷刷新紀錄,教育資源日趨緊張。到各個中學調查一下學生報考專業的情況不難發現,優等生學理科,差等生學文科,最差生學藝術的現象比較普遍。這與當前我國的藝術類專業招生政策有關。藝術類招生文化課過線專業課排名的規定為差等生學藝術提供了契機,同時也說明在專業課評價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彈性”。由于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起步較晚,而且都是在傳統工藝美術教育的思維模式下逐漸建立起來的,所以一直以來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思維與模式都是沿用原來工藝美術教育的現成格式,講究按部就班,講究循規蹈矩,規范化的課程,固定性的教學方法,抹殺了教與學的個性發展,而且設計與市場相距甚遠,理論與實踐脫節。
2.缺乏一支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德國的“雙元制”世界聞名,德國之所以有大批高質量的技術人才,都源至于德國嚴格的職業教育師資準入制度。切實推進“雙師型”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批適合本校特點的高水平教師,是推動高職院校健康發展,樹立品牌的關鍵。高職藝術設計教師,既要有較高的藝術設計理論水平,同時又要有熟練的相關設計技能技巧,并能用理論指導實踐,又能把設計中產生的經驗歸納成理論,使兩者緊密結合。設計專業的教師最好既能在課堂里講課,同時又具備在設計公司工作的經驗,擁有設計管理的能力。
3.課程的設置比較隨意,理論課程的設置偏輕
藝術課程設置上隨意性較大。有些院校的課程設置每年在換,一任領導一種做法,課程設置沒有穩定性。開設的課程有的不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有的課程結構不合理,課時分配嚴重失調,“因人設課”的現象屢見不鮮,總是停留在摸索階段,不能形成具有適應本校和地方特色的課程結構。充分認識到藝術設計教育的特殊性、個性,樹立面向未來的藝術設計的教育觀念,拉開與一般美術教育的距離;充分認識到藝術設計既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美術,也不是科學技術,認清這一點是我們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的關鍵。我們首先應該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實現各專業之間的融合、交叉和綜合,使設計教學內容口徑增大,讓傳統專業教育從小設計學科走向系統化思想指導下的大設計學科。
4.教學方法缺少活力,教學效率不高
以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多存在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落后,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社會需要不適應等癥狀,如在高職設計專業課程上,一味照搬本科院校傳統教學模式,滿堂灌的情況時有發生。
項目教學法在國外是一種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學生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自然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總之,高職藝術設計教育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優化課程,以高質量的藝術設計教育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關于我國包裝設計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王娟.《包裝設計》2006年總136期
2.《如何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關于藝術設計教育現狀與策略的幾點思考》.郭宗平.設計在線.中國.2006-10
3.《高等職業藝術教育特點探求》.金捷.《美術與設計》.2005年第106期
4.《談談高職藝術設計教學的改革》.陳靜.2007年.中央文獻出版社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