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本土設計師商業化之路要坎坷得多:市場需要的是規模效益而非小作坊生產,國內鮮有買手出現,自娛自樂型的國內時裝周更是從源頭和終點掐住了設計師出道的命脈。在這個看似熱鬧實則殘酷的環境下,中國設計師要如何走穩自己的商業化步伐?
“中國設計師在過去五年內的成長速度是歐美設計師的好幾倍!”《Vogue》中國版主編張宇如是說。在過去“時尚快熟”的5年里,中國本土設計師創造出數以百計的品牌。這其中,一些品牌銷聲匿跡,更多品牌開始逐漸走出自己的商業生存之道,而像洪晃的“BNC薄荷糯米蔥”和再佑的“棟梁”這樣的中國本土設計師品牌集成店則成為眾多新生品牌急需爬上的最初幾個商業平臺之一。
設計師說:
鄭彤:很多設計師無法承受前期龐大的投入資金
在中國,獨立設計師的處境艱難,由于中國服裝產業尚不成熟,設計師們的個人發展模式也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之中。一般而言,對于一個初出茅廬的設計師來說,前五年是很艱難的,他需要靜下心來做作品的發布,需要去與工廠磨合,需要關注市場,計劃如何把產品銷售出去,而當這一切都準備好時,設計師品牌才能漸漸走上軌道。設計師品牌也好,大眾消費品牌也罷,都離不開設計、生產與市場推廣,設計師品牌創業之初,前期的資金投入相對而言比較龐大,很多設計師無法承受這一龐大的資金支出;其次獨立設計師的隊伍成倍地壯大,而所面對的消費卻相對小眾,作品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也不全是設計師個體能夠決定的。
何艷:本土設計師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商業模式
在這個看似熱鬧實則殘酷的環境下,中國設計師要如何走穩自己的商業化步伐?本土設計師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商業模式,需要什么樣的團隊,靠何種手段贏利等等。就零售來說,何艷認為很重要的是設計師及團隊對于市場的反應速度,這是贏利的關鍵。如果設計師判斷自己一時難以勝任這樣的角色,就需要尋求合作伙伴。
Uma Wang :設計師品牌店是很好的土壤養分
眼下的中國有很好的土壤,有龐大的成長中的時裝消費群體、滿腔熱情的民間贊助機構和國人泛時尚化的新生活方式,這些都為設計師提供了很好的生長環境。早在2003年就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如今,我的品牌不但在BNC里出現,更在上海的多個CBD開出了實體店。要找到類似設計師品牌店這樣的平臺,是這個土壤當中非常重要的養分。
張迪:實際的數字和市場占有率最重要
對于設計師來說,很多人并不了解國內市場,對客人的消費能力需要有一個長時間的了解,因為設計師必須要站在市場上說話,實際的數字和市場占有率是我們最看重的,而不是做出藝術品就可以生存,因為我們要養工廠、養工人,BNC在很短的時間內把設計師聚合在一起,同時有一個公共的宣傳媒體,有一個推廣,在風險這塊減少很多,同時定期有反饋,根據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方向。市場反饋、庫存配合、市場分析、媒體宣傳,做的都很專業。這樣的集成店制造了一個很好的環境,讓設計師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不用考慮更多的的事情。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