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分貝: 不貼標簽只講概念 最高明
“熱鬧之后,卻很難留下什么了。”平面設計師高鳴在參觀完世博會后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他把世博會上的國家館分成四個層次:第一是直接把場館變成大賣場的,比如非洲館和越南館;第二是直接展出國家特征的,比如中國館;第三則是用口號觀念來統領展館的,比如日本館將高科技技術產品匯集到一起;第四類則是高鳴最喜歡的,看似什么具象的東西都沒有,實際上展現的是概念,比如英國館就是站在全人類環境生態的角度思考問題。
很多觀眾會認為,英國館沒啥可看的。看花巨資打造的沙特館和做得特炫目的法國、德國和西班牙館更好。高鳴認為英國館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它以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方法展現概念。外觀設計成一個沒有屋頂的開放式公園,插有6萬多根纖細的透明亞克力桿,每個桿有不同形態的種子。它別出心裁地設計成一張拆開的包裝紙,用遞進的方式講述著低碳環保對人類的影響,一點一點讓你認識到環保。
在高鳴看來,這種方式很有些類似于中國寫意藝術,用極簡的方式放大概念,這是國家自信的展現。“創意設計不能貼標簽,而用恰當的方式找到一個點去表達就足夠。城市形象也一樣。定位明確對一個城市來說多么重要。如果深圳今天是紳士,明天是雅皮,后天又朋克,那有再多的‘之都’也仍舊是身份模糊!”
鼻嗅覺: 世博深呼吸 “人文關懷”
深圳包裝設計專家李漁曾參與過上海世博會初期的視覺設計專家團,他曾認真研讀了幾十本關于世博會的書。“縱覽世博會159年歷史,不難發現,世博會留下的精神遺產遠遠大于物質遺產。對于主辦國來說,舉辦世博會的真正目的,在于啟迪整整一代人的思維方式。”李漁說。
就像這一屆世博會的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聽起來是個結果,其中的過程卻復雜。李漁將這個口號轉變成設計理念:城市需要有人文關懷的設計。“上海世博會展示的停站時充電的公交車、會吹‘涼霧’的遮陽棚、靠空氣‘清理’的垃圾箱,都是從小處著想的表現。世博甚至在公共衛生間比例設置上體現了‘重女輕男’的思路,使男女廁位的比例成為1∶2.5。縮短了排隊時間。”李漁舉例說,人文關懷應該是上海世博會的最高原則。
當然,上海世博會仍有欠缺,李漁曾質疑:上海世博會大部分時間烈日炎炎,為什么不能考慮避開高溫烈日而改為夜間同時開放?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