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評說: 綠在 噱頭與真實之間
轉了一圈上海世博會,環境藝術設計師明光華給綠色節能環保這樣的點評:綠色建筑還是在噱頭和真實之間。
本屆世博會的建筑,幾乎百分之百打出“綠色節能”牌。“可是其中能有幾個是真‘綠’?在原本“不健康”的設計基礎上增加補救措施、把巨大的消耗轉移到建筑材料的生產過程之中算綠色節能嗎?有了太陽能、地源熱泵、水處理的建筑就綠色嗎?建筑本身的設計恰恰是被刻意忽略的關鍵。”
明光華比較認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使用材料是綠色建筑的基礎。馬來西亞產橡膠,馬來西亞館的屋頂就用橡膠合成材料做成;葡萄牙館用可回收的軟木建成外立墻;加拿大館外墻被溫室植物覆蓋。“還有西班牙館的竹屋,外墻用了竹子。竹子在中國很多,生長周期快,有很好的保溫作用,應該說是最好的低碳建筑材料。可是現在的中國建筑卻很少用到。”明光華說。
他認為,世博把世界各地不同風格、不同材料的建筑都擺在我們的面前,中國卻在學習著國外的建筑方式,全用鋼筋水泥。哪怕是一些偏遠的農村。我們失去了自己的風格,這是對本地材料極不信任的結果。所謂竹子易燃有安全隱患等問題,技術上完全可以解決。
“深圳城市風貌到底是什么風格?真說不上來。深圳是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可是當地的灌木喬木等植被卻被清一色地換成了熱帶植物。”明光華說,“深圳在迅速城市化的過程中也付出了代價。濱海大道把南山與市區連接得更近,卻失去了很多紅樹林。擁擠的城市交通把自行車道擠兌了出去。”
明光華談到上海世博會荷蘭館中的案例。荷蘭自行車之城歐登賽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榜樣。他說:“歐登賽是個老城,但它用自行車加軌道交通的立體方式來布局。深圳是否可以借鑒將汽車放在高架上,軌道交通放地下,人、自行車道和花園放在中間?”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