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鏈接】:
動畫“借鑒”和“抄襲” 誰說了算? 動畫片《心靈之窗》涉嫌抄襲 央視少兒頻道拒回應 央視動畫片“抄”一流 少兒頻道:模仿不算抄襲 柳州藍海世紀數碼傳媒關于《心靈之窗》的公開信 “竊書不為偷”這話是魯迅筆下孔乙己老先生的名言,原句是“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最近,國內
動畫界出了一個與此有異曲同工之意味的事件,面對媒體和網絡上對國產
動畫片《心靈之窗》是否抄襲日本動畫片《秒速5厘米》的質疑,某位業內人聲稱那叫模仿。如果翻譯成孔氏句法就是——“模仿!……動畫人的事,能算抄襲么?”
動畫片與真人版影視作品的主要區別就在于人物造型和場景。一部好的動畫片,其創意精華往往體現在人物造型與場景設計上,這兩個元素的制作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影片的效果好壞。優秀的人物造型與場景設置會令觀眾觸景生情,過目不忘。
在近幾年大量增長的國產動畫作品中,有些片子的故事并不比國外的差,可播映效果卻難望國外動畫之項背,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在于,沒有重視動畫片中的人物造型與場景設置,做動畫時玩起“舊瓶裝新酒”的把戲,在模仿他人作品的過程中,不僅沒有找到另一個自己,還悲慘地淪為抄襲。
動畫片《心靈之窗》即是如此,兩年前的《大嘴巴嘟嘟》也是如此。
應該說,影視作品并不完全拒絕模仿現象。剛剛在華表獎上大有斬獲的《集結號》,其中故意抖動的鏡頭以及戰場環境的逼真設置,都顯露出斯皮爾伯格式的戰爭片風格,馮小剛對此也直言不諱,自稱拍前對包括《拯救大兵瑞恩》在內的多部好萊塢戰爭片進行了認真研究。另外,新生代導演寧浩的《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中,也不乏西方電影的慣用手法。但觀眾對這些作品并未責之以抄襲,而是抱以欣賞的態度,是因為它們只是理念和技術性地模仿,其主要畫面和故事情節并沒有高度雷同,簡言之,創作者個人的勞動成果占據著作品的絕對主導地位。
模仿,是踩著前人探索出來的道路繼續前進,抄襲則是不勞而獲。觀眾能包容一些模仿技巧,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容忍抄襲,尤其是以畫面取勝的動畫片。《心靈之窗》與《秒速5厘米》在人物造型和場景上的高度雷同,實際上意味著動畫片最精華的藝術核心已經“失真”,又怎能以劇情不一而輕易逃避抄襲嫌疑? (作者:禾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