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是中國動漫產業的一個分水嶺。
從2004年往前倒數十年,我國的動漫產量10年總共生產出4萬分鐘。從2004到2008這五年,動漫年產量10萬分鐘以上,2008年達到131042分鐘,比前一年增長了28%。動漫產業被稱為21世紀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現在年產值幾百億元的國內動漫產業被認為潛力無窮。據估算,國內動漫產業的大蛋糕可達3000億元。這雖然是一個遠景目標,但有動漫優勢的深圳面對這個大蛋糕如何切割,問題現實而迫切。
深圳在拿下“設計之都”的稱號后,對“動漫之都”的名號也在暗中發力。但是深圳的動漫發展就跟深圳的經濟發展一樣,以前是一馬當先,現在是萬馬奔騰,競爭對手遍地開花。目前全國有78個動漫基地和園區,動漫企業多達6400余家。除深圳以外,北京、上海、成都、廣州、蘇州、長沙、武漢……越來越多的城市也看中了動漫產業帶來的巨大潛力,和深圳一道向動漫之都發起了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圳的競爭力和戰略部署就顯得尤為重要。
深圳以前在動漫上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動漫的來料加工上,像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愛的《花木蘭》、《人猿泰山》、《獅子王》、《反斗奇兵》都有深圳動漫人員的參與。也顯示了深圳動漫制作的水準。到后來深圳動漫不滿足于沒有自主品牌,賺幾個辛苦錢的初級階段,試圖打造自己的動漫品牌,嘗試往原創動漫發展,路徑絕對正確,但收效一般。環球數碼公司投資上億的《魔比斯環》票房失利,大投入大制作沒有帶來大的收益。《風云訣》是深圳方塊動畫與上海文廣集團合作的動畫片。這部電影在制作的水準上幾乎受到了動漫迷的一致好評,票房也創造了兩周1200萬元的好成績。但去年譜寫動漫行業奇跡的是一部低成本小制作的《喜洋洋與灰太郎》,這部投資不超過2000萬的二維動漫居然創造了上億元的票房奇跡。給業內人士帶來巨大的驚喜。
在中歐文化產業論壇上,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的副司長王丹彥介紹,2008年國產動畫片創作生產數量排在前列的10大城市分別是長沙、杭州、廣州、無錫、北京、上海、南京、常州、西安、重慶。深圳不在其中。動漫生產數量排在全國前列的動漫基地分別是國家動畫產業基地杭州高新技術區動漫產業園,湖南金鷹卡通基地,南方動畫節目聯合制作中心,三辰卡通集團和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深圳的基地也不在其中。這對深圳是一個警覺信號。
文化產業是深圳市的第四大支柱產業,動漫產業又處于文化產業的龍頭地位。如何在數量和質量上迅速躍進國內前列,對有意競逐動漫之都的深圳來說,這是一個緊迫的課題。
深圳動漫產業去年產值達8.48億元。動漫業內人士認為打造動漫之都主要在于產業鏈,深圳動漫企業急需做大產業鏈。
現在需要澄清的一個誤區是衡量動漫產業的成功標準。一部動畫片到底成不成功不能單靠是否成功播出為標準,因為動漫只走電視播出的單行道是不賺錢的。無數動漫企業的實踐表明,即使動漫作品在央視播出也不一定能賺到錢。國外成功的經驗早就證明,動漫的盈利模式要靠完整的產業鏈和豐富的衍生產品。迪斯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影視作品到音像制品,遍地開花的迪斯尼樂園,加上兒童的服飾、玩具。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看迪斯尼動畫片,逛迪斯尼樂園,穿迪斯尼的服裝和鞋子不僅是美國兒童的偏好,國內不少兒童也在沿著美國的完整的產業鏈忠實消費,為迪斯尼產業鏈的發展和壯大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現有3.67億未成年人,他們都是動漫產業潛在的消費群體。來自香港貿促會的數字顯示,中國每年動漫產品方面,已經成為亞洲地區第二大市場,目前中國兒童食品每年的銷售額為人民幣350億元左右,玩具每年的銷售額為200億元左右,兒童服裝每年的銷售額達900億元以上,兒童音像制品和各類兒童出版物每年的銷售額達人民幣100億元。兒童的市場加起來有1500億的可觀市場。有專家樂觀地估計,現在的中國動漫業至少存在800億元的缺口。
如果說,女人可以通過男人的胃到達男人的心。那么商家絕對可以通過動漫到達兒童的心。動漫不僅僅是影視作品,還可以通過衍生品輕而易舉把孩子的衣食住行都包攬下來。
早在2005年11月,深圳對推動動漫產業發展專門作出了相關規定,在人才、資金、市場、技術、信息等方面進行專項扶持。2006年深圳怡景國家動漫畫產業基地正式成立,從原創動漫、網絡游戲到衍生產品開發企業、項目代理企業,以及出版發行、投融資、技術設備等企業,形成了一個配套的產業鏈,從動漫的創作到制作、推廣,基地內的公司全都可以互相配合。有了政策有了基地,有了大的框架,但最重要的是應該及早建立動漫的完整產業鏈,不要滿足于單一的動漫影視制作,要從衍生品的成套開發和推廣入手,多頭并進。畢竟,只有當深圳的動漫企業做大做強,深圳才有望向“動漫之都”發起有力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