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昨天在京發布文化藍皮書:《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報告》稱,2008年文化產業維持以往3年的增速,總量增加值大約 7600億元。中國文化產業經過十年發展正在迎來歷史性拐點,進入更為健康的高速增長周期。在京專家透露,支持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建議,將于近期上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藍皮書主編張曉明在為新書發布舉行的相關研討中說,深圳成為中國第一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設計之都”,這件事具有非常強的象征意義,設計業代表文化產業和傳統產業關聯作用的一個最前沿的產業,深圳成為設計之都代表著珠三角正在向著新興產業的方向升級。
張曉明指出,這一輪文化產業的發展,以1998年文化部設立文化產業司為開端,到目前為止的發展階段,主要特征是體制性松綁、政策性推動、政府為主導。今后,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方式的轉變,文化產業可能會進入一個更為健康的增長周期。“今年年初,溫總理多次提到發展文化產業抵御經濟危機的作用。溫總理甚至在一個月之內兩次視察動漫企業,這是很不尋常的。”
張曉明認為,中國文化產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小。原因是,文化產業目前是有限開放,與國際市場關聯度不高。從需求面看,文化需求一直處于未能充分啟動狀態。從出口角度看,文化產業不是我國出口依賴型產業。“在文化產業處于轉型、體制改革背景下,文化產業對市場不敏感而對體制敏感”。
社科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說,文化產業在帶動就業、啟動消費方面有其他產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出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時就有專家建議將文化產業列入其中。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齊勇鋒則指出,文化產業在經濟危機中是逆勢飄紅,但不是全面飄紅。他說,金融危機導致投資減少、融資困難,肯定也影響到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分為三個層面: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金融危機對文化產業的影響從關聯層到外圍層,再到核心層,傳導效果是遞減的,越到核心層,影響越小,甚至還是機遇。在核心層,電影、動漫游戲、演出等內容生產一直飄紅;而在實體經濟的傳導下,傳媒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專家們較為一致的看法是:
一,經濟危機將會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文化產業將有更大發展空間。
二,經濟危機推動技術創新。3G和CMMB的推出,標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文化產業將進入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時期。
三,全球文化貿易將從產品服務競爭進入資本博弈時代,中國在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低端位置將會改變。
張曉明特別指出,在經濟危機的壓力下,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聯作用加強,生產性、服務性功能開始發揮作用。張曉明說,傳統制造業的升級過程,必定發生和文化產業密切的關聯運動。所以,深圳成為設計之都,代表著珠三角朝著新興產業方向,正在快速升級。因為,設計業是文化產業和傳統產業關聯度最高,也是最前沿的產業。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