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相反,日本漫畫卻過于忽視教育功能,甚至有不少還涉及情色。
夏烈:其實,這是個誤解。在日本,動漫跟電影一樣,是有分級制度的,中國一直擔心成人級的電影和其他文化產(chǎn)品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但卻也一直沒有分級制度。所以,我們往往是道德上的焦慮更嚴重,比較不積極于制度上的建設。至于中國孩子比較熟悉的動漫作品,比如早一點我們看的動畫片《鐵臂阿童木》《獅子王(森林大帝)》《聰明的一休》《哆啦A夢(機器貓)》《花仙子》,略遲的《美少女戰(zhàn)士》《圣斗士星矢》《蠟筆小新》《灌籃高手》《名偵探柯南》,以及漫畫書《龍珠》《亂馬》等等,你也不能說里面沒有教育功能。有研究者說,日本動漫在作品主題思想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樂觀精神與挑戰(zhàn)困難的決心;人道主義精神;團隊意識與友情觀念;親情;民主、平等、博愛的意識;敬畏神靈;對人工智能的反思;環(huán)保意識。———你說哪一個不是在教育“人”?所以我想,根本問題在于我們自身有沒有趣味,有沒有童真,有沒有對人類本能和人性發(fā)展的基本常識。如果有,恐怕我們不會這么簡單地判斷中國動漫和日本動漫。
羊城晚報:日本動漫的暴力成分一直讓中國的父母們很擔心。
夏烈:暴力問題的確普遍存在于日本的動漫中,比如《圣斗士星矢》,幾個年輕的雅典娜衛(wèi)士為了肩負神圣的保護雅典娜的使命,一關一關與比自己高級別的圣斗士們血拼。我記得當年我們一撥高中同學看圣斗士之后每天議論著“天馬流星拳”、“廬山升龍霸”等熱血招數(shù)和英雄主義情結(jié),女生可能更多陶醉于黃金圣斗士們的唯美風格和人物個性,而無論少男少女,當看到英雄死難、團隊情誼的時候無不動容,這樣的暴力是嵌合在正義和理想中的,是世界本有的一部分,也是電影藝術本有的一部分,無法分割,也談不上有可怕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日本動漫有大量的暴力元素,為什么孩子和青少年會喜歡,會沉迷?那是因為人性本身是有暴力破壞細胞的,這是他們相互吸引的關鍵,要承認它的客觀存在,然后我們要規(guī)避暴力因素、考慮暴力因素可能對孩子產(chǎn)生的不好影響,在片子上進行分級;而成年人有自己的辨別能力,他們則知道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如果碰到宣揚暴力和色情的日本動漫,在西方也多有限制。這種限制是通過傳播的分級和審查來解決的,而不是以偏概全地禁止。
羊城晚報:中國原創(chuàng)動漫在內(nèi)容方面有哪些欠缺?
夏烈:不少年輕人這樣跟我說:“日本的動畫片大師級人物宮崎駿,你去看他的片子,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我們的片子,動輒跑出來喊‘為了正義而戰(zhàn)!’‘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空話套話一大堆,有人要聽嗎?早換臺了。”———我想這話雖然尖銳直率,但肯定值得我們思考。劇本是動漫之本。如何突破原創(chuàng)瓶頸,把創(chuàng)作當作靈魂、前提和核心,是中國動漫能否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的根本保障。現(xiàn)在中國動漫的問題是,很多做動漫的都不會講故事了,更別說內(nèi)涵、深厚的趣味。這里邊的一個問題是,在資本不投入的情況下,不可能吸引到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優(yōu)質(zhì)人才到動漫領域創(chuàng)作劇本、參與團隊———這可以參照影視業(yè),大量的作家和編劇進入帶來了中國原創(chuàng)影視的發(fā)展,主要原因是資本的介入。這一點,我覺得是管理部門、決策部門和資本方都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中國動漫應該找回自己的風格
羊城晚報: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動漫的沖擊下,國內(nèi)動漫的前景如何?
夏烈:美國、日韓的動漫作品確實改造了中國青少年的動漫認知,沖擊著我們國內(nèi)動漫的市場。但一個問題是,美國和日韓動漫扎扎實實、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受人喜愛的產(chǎn)品,滿足了中國80后、90后們各個層次的動漫需求。特別是日本動漫,它們伴隨著中國80后、90后們的童年、青少年一起成長,以至于現(xiàn)在國內(nèi)動漫從業(yè)人員的基本功奠定都與日本漫畫脫不了干系,我們較少中國人自己的漫畫風格(上世紀50—80年代上海美影廠等的那批東西除外),這已經(jīng)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所以從前景看,中國動漫作品可能會經(jīng)歷一個多元嘗試的階段,有的年輕人按照日本風走,有的按照美國風走,有的會在模仿中創(chuàng)新,有的會琢磨中國元素的獨立性;有的會非常重視科技含量的三維動畫,有的會在二維動畫中尋找市場的空間。除了大量動漫公司會依舊直接應對浮躁的市場之需和市場秩序之外,個體的動漫人會更多考慮怎么在中西、科技和藝術的夾縫中求得自己的風格:繪畫語言和文學敘事語言。這樣的過程照例會比較糾結(jié),就像我們探討文化現(xiàn)代化,或者傳統(tǒng)繪畫和文學的轉(zhuǎn)型那樣,不太會一蹴而就,更多是個體的努力和個體風格的成功。
羊城晚報:國內(nèi)的動漫有沒有可能“出海”成功?
夏烈:文化“走出去”是這幾年經(jīng)濟騰飛之后中國的向往和努力方向。但我們知道,文化輸出和交流是有很大難度的,它意味著差異性的文化類型之間還要找到自身的文化優(yōu)勢和文化特點,才能吸引對方的注意、興趣和尊敬。中國動漫仍然因為過去的“中國動畫學派”而為世界同行所知。像《大鬧天宮》至今仍然被好萊塢看中,正被改編成3D版。新創(chuàng)的動漫作品當然也有非常優(yōu)秀的,比如杭州,如今是中國動漫的最重要的原創(chuàng)中心,此地就有漫畫家夏達的作品在日本權(quán)威漫畫刊物連載并深受歡迎;《夢回金沙城》作為一部純國產(chǎn)、頗具東方意蘊、國內(nèi)首部達到國際B級2K畫面標準的動畫電影,2011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片提名。此外,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單位每年都會有動畫短片、插畫漫畫入圍國際相關動漫節(jié)與獎項賽事。不過,這一切都還遠遠無法與動漫強國美國或日本的世界影響力相提并論。所以,“出海”目前僅限于文化儀式性的,不是真金白銀,也不是藝術的最高層次。
羊城晚報:從文學界跨行到動漫教育,你怎么考慮的?
夏烈:我讀的是中文專業(yè),做的是文學理論,內(nèi)心最大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能做一點傳世的學問。但面對的時代劫持了我們的身心,我決定花費一部分時間來應對這個時代新鮮的、對中國而言正在尋求發(fā)展的事物作為關注、研究和推動的對象。我此前到過盛大網(wǎng)絡,在那里創(chuàng)建了盛大文學研究所,至今仍然在網(wǎng)絡文學和類型文學研究上投入心力;這一回,我又碰上了動漫,它復蘇了我童年、青少年無數(shù)美好的記憶,我感覺動漫從來就是人類記憶的一部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在我的童年、青少年生活中,動漫其實算得上豐厚,我看到今天原創(chuàng)的中國動漫,有很多不滿意,也有很多空間可以作為,基于我的學術背景,我樂于著手進行文學與動漫關系的融合。我想讓更多的當代文學作品進入動漫改編的行列;此外,高等教育中的動漫編劇是值得開展的一個領域,而對高校培養(yǎng)的動漫人才而言,如何在專業(yè)美術和技術之余,讓他們有更豐富的對“人”的愛與了解,這些是我應該認真做的事情。
相關鏈接:夏烈
致力于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網(wǎng)絡文學和類型文學研究,新媒體時代文藝生態(tài)研究。杭州師范大學國際動漫學院副院長。代表作有《隔海的繆斯》《現(xiàn)代中的傳統(tǒng)訴求》《中國傳統(tǒng)陶器》《無法獨活:致喂大的一代》等。(記者 張靜娜)
平面設計
工業(yè)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nèi)設計
建筑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