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層政府:變異的量產追逐
與《魁拔》上映幾乎同一時間,網上爆出的一段動畫電視系列《高鐵俠》的宣傳視頻,與1998年的日本動畫片《鐵膽火車俠》到了令人驚詫的相似程度,只不過做工明顯更為粗糙。
《高鐵俠》的制作方沈陽非凡創意動畫公司在廣電總局公布的2010年度“中國原創動畫片制作生產十大機構”中排位第四。這個公司年產量過萬分鐘——相當于每個月難以置信做出的40集每集22分鐘的正規動畫,該公司表示網上流傳的并不是最后成片,而只是一個模仿樣片,而憤怒的觀眾當然對此說法并不接受。
2009年,號稱耗資2100萬元的主旋律動畫片《雷鋒的故事》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平均每秒400元的高價制作費用和粗制濫造內容的反差讓觀眾和業內人士大跌眼鏡,罵聲一片。
單純追逐量產而生產出粗制濫造的動畫片事出有因,或者說這么做變相地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2004年后,中央到地方陸續推出了對動畫公司原創作品的獎勵政策,而各級政府在執行過程中只求量不求質,讓動畫公司們陷入了“只求最多,不求最好”的怪圈——政府補貼的標準是產量,即“生產”(而不是“創作”)動畫片的分鐘數。政府補貼的標準,主要是以動畫公司在各級電視臺播出的原創動畫片的分鐘數來計算的。一部原創動畫片在央視播出后,平均可獲得每分鐘2000元補貼,一部動畫片補貼額最多可達200萬至350萬元。而一部每分鐘制作成本在千元以下的Flash動畫,或低成本三維動畫片,僅憑借補貼就能收回成本,并略有盈余(另外,公司還可因此要到補貼以外的其他政策扶持,如土地、房租及稅收減免政策等等)。因此,對量產進行補貼這一片面的硬性指標,直接導致了以Flash動畫為主的低成本、低質量動畫片泛濫成災,而且對各級電視臺播出渠道資源的搶奪更為激烈。
2010年生產的22萬分鐘動畫片中,其中絕大部分被業界認為是“粗制濫造,內容貧乏甚至是低俗的動畫垃圾”。
動畫片量產追逐的背后,隱藏著眾多相關機構的各自利益訴求,從而形成地產動畫、補貼動畫、玩具動畫等等一系列以動畫為名的滿足出資方利益而制作的商品,“即以動畫為名,或為地產項目行圈地之實,或為套取國家政策補貼,或為地方政府粉飾動漫基地的表面政績,或本末倒置地遵從玩具廠商意志,制作的廉價低級的玩具廣告動畫,等等,” 資深動畫策劃人楊鶯歌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說。
“現在許多地方政府其實都已熟悉了這種操作模式:以某公司為主體、盡力壓低成本制作出動畫片并在大電視臺播出、拿獎,然后據此虛報動畫片集數,即夸大計劃制作規模!睏铤L歌說。
據她介紹,很多公司通常只做幾十集這樣的片子就不會再做下去,卻會以至少幾百集的制作計劃向地方政府要獎勵,或以做動漫基地、培訓基地、動漫游樂園等名義要土地。這種模式會使他們從土地、獎勵政策等方面獲取到的利益最高,“性價比”也最高。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